1. <ruby id="a1s55"><option id="a1s55"></option></ruby>
    1. <menuitem id="a1s55"></menuitem>
    2. 密碼登錄
      微信掃碼,安全登錄

      打開微信,掃一掃登錄聯英人才網

      密碼登錄

      手機動態碼登錄

      密碼登錄

      當前位置:新聞資訊 > 時政熱點

      推動高質量發展 重慶蹄疾步穩

      聯英人才網 / 2022-10-21 時政

    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“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”。強調要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”“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”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”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”“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”。

      10月20日,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舉行“學習二十大 書寫新篇章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(第三場)。市發展改革委、市經濟信息委、市委農業農村工委、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圍繞重慶經濟高質量發展、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、內陸開放高地建設、全市農業農村發展成效等相關內容介紹了情況。

      高質量發展

     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

      五年來增加近1萬億元

      米本家介紹,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五年來增加近1萬億元、年均增長6.7%,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.7萬元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,全市經濟發展實現了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性轉變。

      從全局來看,重慶深入推動大數據智能化創新,入選國家“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”,高新技術企業五年增長3.5倍。持續壯大“芯屏器核網”全產業鏈,大力培育“云聯數算用”全要素群,積極打造“住業游樂購”全場景集,數字經濟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。

    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積極推進。川渝兩地建立四級合作機制,召開五次黨政聯席會議,深入推進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成都“雙核”聯動聯建,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等10個功能平臺持續推進,成渝中線、成達萬高鐵等160個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項目提速推進。

      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加快建設。重慶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完成長江“十年禁漁”退捕任務,廣陽島片區成為長江上游首個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優,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300天以上。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“1+2+6+N”政策體系。

      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提速。重慶全面融入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和長江經濟帶發展,獲批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,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取得積極進展。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,中歐班列(成渝)運營水平保持全國領先。國家級開放平臺能級持續提升。

      持續創造高品質生活取得新成效。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。每年滾動實施重點民生實事,每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%左右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,五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365萬人,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年均增長8.9%。

      米本家表示,下一步,我市將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,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,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,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,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、實現新作為。

      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

     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呈現“四個新”

      涂興永介紹,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市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,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蹄疾步穩,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呈現“四個新”:

     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。全市工業增加值總額由2012年的4291.4億元,提高至2021年的7888.7億元,是2012年的1.8倍。2013-2021年,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.6%,高于全國平均2.5個百分點。2021年,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8.3%,對GDP增長貢獻率達32.6%。

      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。工業結構由汽車、電子“雙輪驅動”向汽車、電子、裝備、材料、消費品等產業“多點支撐”轉變。新興產業快速增長,2017-2021年,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和軟件信息服務業產值年均分別增長17.5%和18.2%,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量占比分別提高至14.7%和15.7%。產業升級步伐加快,近五年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6.3%,占規上工業比重達28.9%。全市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達2484家。

      質量效益取得新成效。2013-2021年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年均增長17.5%,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從4.7%提高到6.9%。2021年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877.6億元,比2012年增長1.9倍;全員勞動生產率41.9萬元/人·年,比2012年提高64.3%。

      創新驅動形成新優勢。有研發機構和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分別達到30%和45%左右。累計建成10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,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0家。2012-2021年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&D支出年均增速13.7%。累計實施4800余個智能化改造項目,認定127個智能工廠和734個數字化車間,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8.9%。

    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

      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近7.4萬億元

      米本家介紹,重慶市委、市政府堅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引領,并作出構建“一區兩群”協調發展格局部署。

      目前,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入全面提速、整體成勢新階段,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近7.4萬億元,比上年增長8.5%?!耙粎^兩群”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提速構建,“一區”和“兩群”人均GDP比值縮小至1.8∶1左右。

      下一步,重慶將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,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,努力構建優勢互補、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。

      要縱深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。緊扣“兩中心兩地”目標定位,打造高水平區域協作樣板。

      要推進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成都市“雙城”聯動聯建,促進雙圈互動兩翼協同。著力形成成渝間、成渝與周邊城市間1小時交通圈、通勤圈,聯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,共建西部金融中心,高水平建設西部(重慶)科學城,深化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,加快建設內陸開放樞紐,推進生態環保聯建聯治,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。

      持續推進“一區兩群”協調發展。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,做大做強“一區”,梯次推動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功能互補和同城化發展。做優做特“兩群”,做靚“大三峽”“大武陵”文旅品牌,加快提升綠色制造能級。健全“一區兩群”區縣對口協同發展機制。

      進一步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,深入推動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,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、鄉村讓人們更向往。

     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

      近五年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長10.4%

      許新成介紹,近年來,我市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為引領,以提振消費穩定經濟增長為目標,以品質提升、數字賦能等“巴渝新消費”八大行動為抓手,推動消費擴容提質。近五年來,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長10.4%,并呈現出五大亮點:

      其一,提升能級,打造“山水顏值”消費載體。推進“兩江四岸”整體提升、中央商務區提檔升級、寸灘國際新城高標準建設,加快核心商圈升級建設,建成49個城市核心商圈,其中12個達到百億級。

      其二,聚焦品質,優化“名品國潮”消費供給。發展首店經濟、免稅經濟,累計引進國際知名品牌超600個。聚焦重慶味道、重慶工藝等重點領域,累計培育中華老字號19個、重慶老字號291個。

      其三,突出特色,精雕“渝夜渝味”消費品牌。做靚“不夜重慶”金字招牌,重慶連續三年位列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榜首。打造“美食之都”城市名片,6家火鍋企業進入全國20強。

      其四,濃厚氛圍,統籌“愛尚重慶”消費活動。以“愛尚重慶·渝悅消費”為主題,組織國際消費節、不夜重慶生活節、成渝雙城消費節等系列主題節慶活動,釋放消費潛力。

      其五,創新政策,改善“渝快服務”消費環境。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和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建設,探索建立國際消費促進制度體系。出臺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23條支持政策。

      數字經濟

      2018年以來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6%

      涂興永介紹,五年來,智博會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大品牌:

      一是論壇精彩紛呈。有12位國內外政要出席智博會并發表致辭或講話,13位國際組織負責人、200余位國內外院士專家、150余位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人開展高端對話,交流思想觀點。

      二是加強交流合作。借助智博會平臺,我市集中簽約重點項目323個,158個大數據智能化項目落地實施。助推四川、山東、湖北等15個兄弟省市累計洽談簽約項目191個,協議投資金額514億元。

      三是促進產業發展。智博會助推我市“芯屏器核網”全產業鏈加快構建,“云聯數算用”全要素群日益完善,“住業游樂購”全場景體驗不斷拓展。2018年以來,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6%,智能產業發展邁入全國第一方陣。

      下一步,重慶將以“為經濟賦能、為生活添彩”為主題,以“智匯八方、博采眾長”為目標,以建設“智造重鎮”“智慧名城”為重點,努力把智博會打造成為引領數字經濟發展的“嘉年華”。

      農業強 農村美 農民富

      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六項成就

      “大家普遍感到,農業更強了、農村更美了、農民更富了?!蔽拿骶S介紹,近五年來,全市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六個方面的成就:

      一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。全市18個貧困區縣全部摘帽,191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,190.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。鄉村振興也實現良好開局。

      二是穩糧保供能力明顯提高。2021年,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092.8萬噸,創近13年以來的新高;蔬菜產量2184萬噸,比2017年增加321萬噸;出欄生豬1806.8萬頭,時隔6年再次站上了1800萬頭的關口。

      三是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蓬勃發展。柑橘、榨菜等10個優勢特色產業的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了4800億元,2021年底,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為3656.67億元。

      四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豐碩。建成全球最大家蠶基因庫和全球最大、國內唯一的無菌豬培育轉化平臺,成功培育全國領先、含油量高達51.54%的“慶油8號”油菜新品種,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1%。

      五是鄉村建設行動扎實推進。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、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、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達到86.8%、99%、31.5%。

      六是農民生活水平邁上新臺階。近五年來,農村“三變”改革累計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產17億元、550萬農民成為股東。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絕對額增長50.6%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100元、增長43.2%。

      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

      重慶森林覆蓋率2021年達到54.5%

      米本家介紹,黨的十九大以來,重慶堅持“共抓大保護、不搞大開發”,強化“上游意識”,擔起“上游責任”,致力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,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。

      重慶全力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治理,完成長江“十年禁漁”退捕任務。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、2021年達到54.5%,首次進入全國前十。2021年,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為優,74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居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首位;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6天,其中,優的天數比2017年增加了49%。堅定推進綠色低碳發展,有序推進“雙碳”工作,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五年下降16.1%。

      重慶全力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,廣陽島“長江風景眼、重慶生態島”成為綠色發展新名片。今天的重慶,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,天更藍、地更綠、水更清、空氣更清新。

      米本家表示,下一步,我市將堅持不懈學好用好“兩山論”、走深走實“兩化路”。持續深入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,著力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,不斷改善人居環境。大力推進產業綠色發展,走出一條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新路子。

      圍繞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”

      增強“三農”工作“五個能力”

      文明維表示,按照二十大報告中提出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”的要求,接下來將重點圍繞增強“五個能力”下功夫:

      第一,增強穩糧保供能力。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、持續穩定生豬產能、提升蔬菜保供水平,同時大力發展柑橘、榨菜、調味品、生態林果等優勢特色產業。

      第二,增強脫貧地區持續發展能力。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全面提升脫貧地區的基礎設施、產業發展、公共服務和要素保障水平,不斷增強脫貧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。

      第三,增強農業競爭能力。堅定不移抓標準化生產、機械化作業、規?;庸?、品牌化營銷和智能化應用,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產出率、勞動生產率。建好農業科技創新聯盟,強化關鍵核心技術研發,為現代農業賦能。

      第四,增強組織帶動能力。構建完善農村基層組織體系,探索創新黨建引領、股份合作、生產互助、產銷聯動等有效形式,提升農民組織化水平,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。

      第五,增強基礎支撐能力。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,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,加快完善農村路水電訊等基礎設施,穩步提高農村教育、醫療、社會保障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,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根基。

      內陸開放高地

      向更大范圍、更寬領域、更深層次拓展

      許新成介紹,近年來,我市全面融入共建“一帶一路”,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取得積極成效。

      開放通道方面,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,重慶建設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成效明顯,覆蓋全球113個國家(地區)、335個港口。中歐班列(成渝)運營水平保持全國領先,中歐班列(渝新歐)開行量在全國率先突破1萬列。

      開放平臺方面,兩路果園港、西永、江津、涪陵、萬州、永川6個綜合保稅區成為我市對外貿易的主陣地。中新互聯互通項目、重慶自貿試驗區、兩江新區、西部(重慶)科學城、重慶高新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能級不斷提升,聚集了全市80%的外貿進出口和70%的實際使用外資,智博會、西洽會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。

      開放型經濟方面,我市外貿進出口從2017年4508.3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8000.6億元,年均增速15.4%,總量居全國第11位,中西部前列。實際利用外資五年累計達到517億美元,在渝世界500強企業達312家。市內企業“走出去”辦企累計超過300家,海外資產累計近150億美元。

      開放環境方面,近五年新增市場主體超過100萬戶,總量超過330萬戶;駐渝領事機構增至13家,國際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分別增至53對、113對。

      川渝制造業協同發展

      川渝汽車、電子產業全域配套率超過80%

      涂興永介紹,近年來,重慶聚焦“兩中心兩地”戰略目標定位,聯合四川省有關部門推動川渝制造業協同發展。

      產業方面,兩地聚焦優勢產業,目前正在打造汽車、電子信息、裝備等三個世界級產業集群,合力推動消費品、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協同補鏈強鏈。

      平臺方面,成渝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、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(成渝)等一批“國字號”重大平臺獲批建設。成渝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鏈供需信息對接平臺上線運行,川渝汽車、電子產業全域配套率超過80%。首批20個成渝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加快建設。

      創新方面,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,中新(重慶)國際超算中心、成都超算中心納入國家超算中心體系。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啟動建設,以“一城多園”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等。

      下一步,重慶將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,全面落實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》,強化互動共促的產業協作,推動重點產業的集群協同,探索協同創新的示范標桿,完善數字產業的發展生態,搭建先行先試的載體平臺,積極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。

      來源:重慶日報

      沒發現滿意工作?免費將你推薦給優秀企業!
      關注微信
      推薦好工作
      ×

      關注二維碼,
      推薦最新工作信息!
      理论片在线

      1. <ruby id="a1s55"><option id="a1s55"></option></ruby>
        1. <menuitem id="a1s55"></menuitem>